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教学科研>成果展示>师生荣誉>正文内容

师生荣誉

文思如涌泉,妙手文章著——广附学子全国“叶圣陶杯”喜获佳绩

来源:语文科作者:吴梦超发布时间:2017年09月12日 浏览次数: [字体: ]

七月,一声脆爽的蝉鸣,

吵闹着踏入仲夏

仲夏,一群可爱的学子,

欢腾着涌入北京

北京,一座厚重的城市,

包容着延入梦想

梦想,正发出它的祁愿

带着满载期盼的小舟航向远方

我有一个文学之梦,

它青而不涩,淡而不厌

2017年7月23日,由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中学生》杂志社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承办、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协办的第十五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现场作文决赛在中国传媒大学拉开序幕。我校蔡雨涵、古元淇、郑琦鋆、曾熙雯、陈颖五位同学经过初评、组委会复评的层层筛选,最终脱颖而出,获得了奔赴北京参加决赛的入场券。

“叶圣陶杯”的比赛现场可谓高手如林,参加决赛的一千多名选手均来自于全国各省市的近200所知名中学,这其中便包括清华附中、天津南开中学、湖北省黄冈中学、江苏省苏州中学、湖南省长郡中学等。经过激烈的同场角逐,我校五位同学均获得佳绩,其中蔡雨涵、古元淇、郑琦鋆同学荣获二等奖,曾熙雯、陈颖同学荣获三等奖。

满载荣誉的我们

“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是迄今为止全国级别最高、最有权威性、最具影响力的中学生作文赛事之一,也是备受全国中学师生及教育界、文学界、出版界瞩目的品牌项目,不少重点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苏州大学等在实施自主招生时更将其作为选拔具有文科特长考生的申请资质。因此,听到比赛的讯息后,我校语文科组高度重视、认真筹备:初赛时期,各年级语文备课组大力倡导,积极鼓励学生参赛,各班语文老师更对初赛中学生的作文悉心指导、耐心打磨;经组委会复评后,科组特派带队老师,带领五位获得决赛资格的学生奔赴北京,统筹一切住行,助力学子在比赛中崭露锋芒。

我们与带队老师的合影

历时三天的“叶圣陶杯”作文大赛,学子们都坦言受益匪浅:礼堂里,她们聆听名师教诲,从榜样的身上感受信念与梦想的力量;赛场上,她们文思泉涌,奋笔疾书,让文字在精神的花园里尽情舞动;领奖时,她们双手接过荣耀,亦在心中愈发坚定自己的文学之梦。

古语有云:“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若非是常年倾心于阅读,若非是热衷于在文字里追寻生命的诗意与感动,她们便无法书写出动人的文章,亦无法用文字收割成长与欢乐。

忐忑不安地去了,念念不忘地回来了。

这次参赛算得上是收获颇丰,不仅是一纸证书,还有和选手们的迅速结成却又深厚的友谊、诸位文学界前辈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盼,更重要的是收获了自身在向着文学的路上继续自由闯荡的信心和底气。哪怕现在还是个连文学的门把都还没摸热乎的黄毛丫头,也可以暗暗地夸夸自己:好歹是有个芝麻奖的家伙啊。平心而论,结果固然重要,但这参赛的过程本身对我而言更为珍贵有趣。

看书,写文,都是我不自觉就会去做而且是甘之乐之的事情。我想,我这次能够得奖,也与我的这一爱好有关吧。去年暑假,我们去了川藏,沿途绮丽的风光深深地震撼了我。既然心有所感,那便以文记之吧。而这些片段性的文字,正是我拿去参加叶杯初赛的作文雏形。回校后,我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修改。当被告知它把我送进叶杯决赛后,我感到惊讶,却也很快了然:只有真情实感的文字才能打动人呵。最后我很想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每一位教过我的,我在她们身上真的看到了长年浸淫在文学里的人会有的样子。

美好如斯,心向往之。

——古元淇

(获全国“叶圣陶杯”写作大赛二等奖,指导老师:肖叶云)

文学之于我,应当是怎样的呢?从笔尖淌出的那些细腻的文字,笔与纸摩擦发出的细微的声响,随心而动写下的,便是我的文学。心中所有的三分热血,碰上那一份为生活中的小事物所生的触动,便化作纸上那一个个文字,凝着那份情感,等着人来读懂他。若要真论及什么文学写作的技巧时,大概于我而言真正有用的,除了多看书外,无外乎就是那份热爱让我写下这一篇篇文章。

当场决赛作文题目选的是“当我老了”,大概是受那一首《当你老了》的影响,我的作文是抒情的。一个老藤椅,伴着黄昏吹来的微风,荡着悠悠流转的水波。本来很紧张的心情,却也在这样的文字中,慢慢平复了下来。写完后,心里也没有过多杂念,只是一份满足。我想,这便是写作最纯粹最本真的力量吧。

叶圣陶杯夏令营的经历终将在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而我,将带着这份收获与热爱,在文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蔡雨涵

(获全国“叶圣陶杯”写作大赛二等奖,指导老师:许梅)

犹记得我在广附读初中时,我们的语文老师便雷打不动地,每周布置一篇随笔。写随笔的习惯,也便是那时养成的。我想,或许正是那时,文学开始慢慢以阅读之外的方式融入我的生活。既然不愿鹦鹉学舌,那就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记录。翻看以前的随笔,无论是从前浮躁空洞辞藻堆砌,还是如今平淡无奇的生活记录,都是自己思想的旅行。文学于我,不是获得认同或名利的工具,所见所闻所感化为文字,属于自己的,就是文学。

此次叶杯比赛,提供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决赛的名额,也是与各地小作家的交流平台,更是实际意义上的灵魂自由。不受文体题材限制,以我手写我心,对于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已经是最大的幸福。感激叶圣陶杯带给我的文学盛宴,感谢一路书写“我思”的自己。

——郑琦鋆

(获全国“叶圣陶杯”写作大赛二等奖,指导老师:周祥)

我只是对文学怀揣着敬仰之心的人海中的其中一人,平时爱记下有感而发的小心得。在此次北京之行中,那一场场精心安排的讲座,让我领略到了文学最纯粹又富有魅力的本源;那一次次热火朝天的交流,让我结识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理解了那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那一场别出心裁的写作,是我临场写作技能的又一次磨炼;那一次夏令营,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北京这个大帝都的强大包容性……余秋雨先生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没有二者,路就是书”。的确,那份对待文学的赤子之心,将永远伴随着我,而此次活动,也将成为我人生之书中金光闪闪的一章,鼓舞着我,缓缓翻开高三那艰辛却朝气蓬勃的新篇章。

——曾熙雯

(获全国“叶圣陶杯”写作大赛三等奖,指导老师:杨征)

初赛能得二等奖,而后到北京,在那么多文学领域的新星之中争得一个二等奖,想来是一件十分荣幸的事。而叶圣陶杯所带给我的,却不仅仅是一份荣誉。身边拥着神采奕奕的同龄学子们,我们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满当当的讲座,亦满载着文学大师们对文学的解读,让我重新认识何为文学。

这次比赛不设条框,没有套路可循。我想,组委会定是认为,只要能在文字里徜徉身心,用笔道出心声,有个性化的表达,那便是好的文学。

——陈颖

(获全国“叶圣陶杯”写作大赛三等奖,指导老师:王升华)

此次北京之行,我们的学子在成长道路上收获了一段美好的记忆,也使文学之梦和风而舞,高高飞扬。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