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未来·少年科学院”正式启用,打造科学教育实践新高地
5月17日,广州大学附属中学“AI未来·少年科学院”正式启用。少年科学院涵盖芯片制造、智能机器人、新能源开发等十大领域,以“真实产业场景+学研创一体”的模式重塑科学教育边界。
本次落地少年科学院,广大附中建立了“校内实验室-高校科研平台-企业产线”孵化通道,优秀项目将进入大学城高校实验室深化研究,也可通过企业资源支持项目落地。研究课题涵盖北斗导航路径规划、工业质检算法开发等领域,旨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作为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校,广大附中早年以STEM课程、无人机实验室等探索性实践奠定基础,而今通过十大产业级实验室与“学研创”生态闭环,率先重构科学教育范式——将真实产业链场景融入中学课堂,让芯片制造、新能源开发、AI中医等前沿科技成为学生“触手可及”的日常。
【媒体聚焦】
在中学校园里体验芯片制造 广大附中“AI未来·少年科学院”正式启用
广州首家大型少年科学院落地广附,培育“敢闯会创”科技“新苗”
学生科创产品在科技节上大放异彩
在广大附中第37届科技节上,多项由学生团队自主研发的科技产品备受瞩目。
在广大附中国防科技育英班的国防科技创新实训区,一套新型“天工哨”系统的无人机和地面机器人编队正在模拟边境线执行自主巡防任务。这支由李冠霆带领学校“国防育英班”郭希言、梁颢旸、刘家浚、高原、康哲乾、苏致睿组成的团队,以“用科技助力国防”的理念,展现了Z世代对智慧国防的前瞻思考。
区别于传统安防设备的单一功能设计,“天工哨”创造性地构建了“感知-决策-响应”闭环生态。团队技术总监郭希言介绍,系统搭载的异构计算平台可同时处理无人机4K影像与地面机器人激光雷达点云数据,而李冠瑶主导设计的轻量化边缘计算模块,成功将数据处理延迟压缩至0.3秒以内。校园实测显示,该系统对人员异常聚集的识别速度较传统方案提升4倍,为校园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提供了技术保障。
作为学校国防特色教育“教学链对接作战需求链”的实践典范,“天空哨”项目深度融入战训场景,将课堂知识转化为戍边科技力,展现了国防科创教育“铸剑育魂”的育人成效。
【媒体聚焦】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团队创作“天工哨” 陆空智能安防系统展现硬核实力》
《广大附中深化军民融合实践 “天工哨”升级版赋能边境智能巡防》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国防科技育英班深耕校内实验场 “天工哨”淬炼校园攻防实战能力》
与此同时,李冠霆团队携《睿伴银龄——独居老人智能“地空云”三维守护系统》摘得科技节“特别创新奖”。这支由李冠霆、李冠瑶、江佳颖、柯欣言、朱泽焜、梁圳铭、李明泽七人组成的“科技守护者联盟”,突破性融入AI预判算法与跨境协作网络,将独居老人安全防护从“事后响应”升级至“事前预防”。
团队以精细化分工突破技术壁垒。队长李冠霆搭建全球首个中学生主导的跨境急救协作平台,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医疗数据互通;李冠瑶研发的AI预判算法,在测试中成功预警92%的潜在健康风险;江佳颖构建的多语言急救指令库,涵盖粤语、闽南语及东南亚6国方言;柯欣言优化的水电行为分析模型,识别准确率达98.7%;朱泽焜编写的低空域无人机管制协议,获民航部门技术认证;梁圳铭设计的防误触可穿戴设备,适老化程度达国际AA标准;李明泽开发的AR急救指导系统,让普通市民也能实施专业救护。
【媒体聚焦】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