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教学科研>课题研究>科研动态>正文内容

科研动态

戏剧里的语文

来源:欧卫国作者:欧卫国发布时间:2012年04月25日 浏览次数: [字体: ]

 

又一年的课本剧表演落幕了,看着学生们意犹未尽的回味,精彩搞笑的花絮回顾,分享着他们成功演绎的喜悦,突破自我的欢欣,忘记台词的遗憾……这一切一切,都让人激动和感怀。这样的一场表演,洋溢着学生们创造的激情,体现着学生们投入的合作和艰辛的付出,而其中剧本的解读,编剧的功夫,导演的组织,演员的演绎,服装的选择,布景的设计等等,更是充满了语文和艺术的元素,盛开着素质教育的花朵。

课本剧就在课室里演出,同学们把桌子都靠边围成一圈,空出中间的地方就是演出的舞台了。条件虽简陋,但同学们的演出却出乎意料的精彩。全班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四个小组,分别演出了四个课本剧。

第一个出场的是中国古代经典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学生的表演虽然显得有点紧张生硬,但举手投足还是富有戏味。最有特色的是演员表演时说的都是古文版的“唱词”,又长又拗口,很有古代“戏曲”的范儿,真难为他们能把台词背下来;最靓丽的要数演员的服装了,演祝英台的陈婷同学穿上古装戏服后更显得美丽端庄,顾盼有情;反串男主角的何燕清同学穿一袭青衣,显得英俊潇洒,文采斐然。连作配角的小厮、丫鬟也都有专门的配套服装,一点都不含糊。

第二个出场的是《雷雨》的大结局,学生表演的入戏程度令观看的老师和同学惊叹不已。感情丰富的陈晓彦同学把四凤演得楚楚可怜,平时很害羞的陈亮同学演的周萍也是情深意重、风度翩翩;在大家印象中大大咧咧的张永丽同学演起沉实稳重的鲁奶奶,居然那么入戏那么动情,把一个“配得上爱情却配不上名分,相信爱情却又遭无情抛弃,保得住生命却不能阻止命运的轮回,当泪水淌干,当希望毁灭时,只能怨叹命运的不公(张永丽)”的鲁侍萍演得凄楚万分;还有夏隽轩同学演的傻傻的周冲,钟凯臻同学演的威严虚伪的周朴园都是有模有样,角色味道十足;最精彩的要数邱媚媚同学演的繁漪,简直是活灵活现,打扮、神态、语调、感情无不扣紧人物特征,把一个表面风光疯癫、内心复杂压抑、渴望自由、渴望真爱的贵妇人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令观看的老师和同学掌声雷动。难怪何文姗同学有这样的感慨:“让我最惊讶的是媚媚的表演,她演的繁漪就是让你感觉,繁漪就是她,她就是繁漪,根本不知道用什么词形容好,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她就是让繁漪站在了你面前。”

第三个出场的虽然也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但却是别有一番味道。这个组的演员的台词跟前面一个组不一样,他们用的是口语化、生活化的对白,演起来感觉就自然多了。平时富有个性、喜欢独处却又文采飞扬的静宜同学演的祝英台令人感觉耳目一新,充满惊喜;演梁山伯的居然是班上平时总是含羞答答的陈晓伟同学,据说是他自己自告奋勇出演这个角色的,剧中他因为误会祝英台变心抑郁而死的那场戏,大家看他临死前咳得那样真那样伤心那样肝肠寸断,简直令人心疼,令人落泪;还有那位从来不笑从来不发脾气的“好男人”沈俊琦同学,戴起假发演一个面无表情的祝母,确实令人忍俊不禁。导演蓝卓颖同学这边刚演完正经、封建、势利的祝父,那边已经脱下衣服变身搬道具的工作人员,动作之快简直匪夷所思。

第四个出场的是小仲马的著名作品《茶花女》,同学们把这部西方式的悲剧演得既悲情浪漫又搞笑多彩。其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由男同学刘丰俊反串出演的女主角玛格丽特,平时班上人气最高、风趣搞笑的刘丰俊戴上长长的假发之后,完全就变成了那个情深似海、委屈自己成全爱人的风尘好女子。面对阿尔芒父亲责备时的悲苦与决断,被爱人当面质问时的有口难辩和委屈无奈,真相大白时的情不自禁,演来无不认真投入、丝丝入扣,彻底颠覆了大家平时的印象,确实令人叫绝。再加上班上最帅的男同学李振华出演的男主角阿尔芒,穿上戏服后更显帅气,深情又冲动的表演引发女同学的一声声尖叫;剧中有一出派对的戏,男女同学一对对在课室中央跳起了华尔兹,仿佛把大家带到了十九世纪的法国社交舞台。

课本剧的演出是成功的。老师同学交口称赞、津津乐道,大家一起品味艰辛付出后的成功喜悦。一组的导演陈欣柔同学这样写道:“忙活了这么久的戏剧终于上演了,看着换上戏服,在舞台是有模有样的组员们,认真的演绎着我们的‘梁祝’,内心充满的是感动与骄傲。”在《雷雨》中演四凤的陈晓彦同学有这样的感慨:“课本剧表演无疑是很成功的,老师同学几天都在津津乐道,微博在疯传,初中的同学看了追着我要视频呢!回想整一个过程,我像是一路拾着金子走来,收获满满,这样的精神财富会一路支持我向前。”

同学们的表演是很投入的。因为对这个活动充满热情和兴趣,所以全部同学无论是台前的还是幕后的,都做到全情投入。正如陈婷同学说的:“这次活动最让人感动的,不是演出的结果,而是同学们的认真和执着。”陈晓伟同学为了把梁山伯演好,“有时候回到家,我就对着镜子练,对着镜子哭,有一次,我竟然真的泪流满面”。陈晓彦同学写道:“演四凤时,就像一场梦一样,梦里泪雨滂沱。在剧本中演绎了一个全新的自己,在活动中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最感动人的,应该算是张永丽同学的这段话了:“为了侍萍,我愿意灰头土脸;为了侍萍,我愿意找人狠狠地践踏我的心,让我蒙上悲恸的神情,蓄满伤心的泪水;我很珍惜这个机会能让我投入戏剧中,感受这个角色的悲苦。”

很多同学在活动中突破了自我,收获了自信。出演男主角梁山伯的陈晓伟同学在排练中经历了诸多的困难和挫折,最终“突然开窍了”,成功的实现了个人的突破,他说:“当我‘扶病而去’时,许多同学鼓起了手掌,那掌声是对我的肯定和赞扬,那掌声荡涤着我的心灵。也许,从那时起,有人对我刮目相看,有人对我肃然起敬,不管怎样,我认为我是成功的,我是幸福的;毕竟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 萧纯华演的虽然是一个配角,但那一场哭戏演下来也令她感触很深:“同学们的表演,让我眼泛泪花;活动的过程,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它充实丰满了我的人生经历,拓宽了我生命的宽度。丹仪同学说我演得很好,哭得跟真的一样,让我的心掀起了滔天大浪,我明白了演绎在进入另一个角色后获得的不仅仅是另一种感悟,更多的是由观众的认可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另一位平时有点害羞的出演周萍的男主角陈亮同学是这样总结的:“也许这是高中三年最具回忆价值的东西了,也许很多年后,都会在脑海中出现。第一次演戏,第一次穿西装,第一次在一件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上倾尽全力。”

同学们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良好的合作精神。老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基本上是一个旁观者,只讲了简单的任务要求,没有进行专门的方法指导,也没有进行过细的过程跟踪。缘起是上学期学了一个戏剧单元,同学们对舞台表演十分感兴趣。于是本学期开学初,老师就把全班四十多位同学分成四个小组,让他们每个小组自行分工,自行选择剧本,自行编剧,自行导演,演出一段十五分钟左右的课本剧。老师的本意就是想看看学生凭自己的水平和努力能弄出怎样的东西来,所以活动的过程基本上是学生们的自主行为。后来从学生回味过程的随笔中老师才知道,四个小组的同学接了任务之后都兴致勃勃,在组长的带领下很快开展了排演:定剧本,写台词,分角色,排练,每个小组的每一个同学都有板有眼地动起来了。他们充分利用中午午休和下午放学的时间,热情地投入到排练中,背台词是艰难的,进入角色也不容易,但他们还是最终战胜了困难和艰辛,在课室的小舞台上演绎了成功的一幕。三组的导演蓝卓颖同学是这样总结的:“事后回顾才发现,这样一场大戏演下来,靠的不是我这个好戏分子的上蹿下跳,更多的,是整个组的配合,是组员们的合作。戏演完了,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落有遗憾,就让它做个见证吧,见证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汗水,我们曾经一起这样悲伤,那样快乐!”

活动给了学生一份美好的经历,也将成为他们一段刻骨的回忆。有同学这样感慨:“也许,到我们毕业的时候,记得的并不是某条公式定理,而是我们多姿多彩的活动,这是我们疯狂的青春,我们用汗水、泪水、欢声、笑语,尽情挥洒属于我们的青春。”陈婷同学也是这样想的:“我相信这个活动一定能成为我们每一个人永恒的回忆。十年、二十年后想起来,应该还会发笑,还会伤感,还会记得付出的汗水,成功的喜悦,会怀念我们光辉亮丽的青春故事。”没有参与演出的班长吴雁琴同学感受更是特别:“作为一个幕后工作人员和观众,还是体会到了不一样的感觉,《梁祝化蝶》是千古不老的凄美,《雷雨》是爱恨交织的无奈,《茶花女》是擦肩而过的遗憾,这些悲剧本就悲得深沉,但我们的同学却能把他们演绎得恰到好处,用我们的认真付出和全部投入把它演绎到了极致;看到在旁观看的几位老师也被感动得落泪,我就想,那些演员们应该会感到很幸福的,也许十年后他们被别人勾起这段回忆时也会落泪,因为他们曾经投入过、激动过、快乐过、伤心过……”

教了二十年的语文了,有时也会感到迷茫。我们的语文,到底应该怎么教,才是好的呢?终日埋头于课文分析、词句积累、做题复习、规范技巧的指导等等,也许是学生语文考高分的法宝。但我想,这绝不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和常态,最起码,这样的语文缺少了趣味与精彩。不这样做可以吗?我们是不是可以导引学生进入诗意的世界,让他们在文学的海洋中徜徉,在时事评点里慷慨激昂,在电影欣赏中黯然垂泪……这样的语文应该是学生喜欢的,但老师往往又会担心,学生的语文成绩能保证吗?应试水平能提高吗?这好像成了一个悖论了。但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到底要给学生什么呢?我经常这样想,如果我们的语文能让学生因此喜欢上阅读,喜欢写小文章抒发情感,喜欢在旅游中领略自然与人生,喜欢探寻人文艺术的精妙,那么,我这个语文老师就没有白当!   

在学生的中学阶段,如果老师精心设计的一次语文综合活动,能让学生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甚至因此改变了他(或她)的人生轨迹,那么,作为一名语老师,是应该感到很满足的。记得上一届课本剧表演的编剧兼导演温孟馨同学,后来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的编剧专业;饰演鲁侍萍的李嘉琪同学当年的文科高考排在全省第十六名,北京大学征求他关于专业的选择,她选的是中文系;还记得据说是受了我“毒害”在高考前还狂看小说的何懿文同学,现在在美国攻读硕士学位,偶尔还在邮件中给我发来她的诗作,我想,这个时代,能写诗的人,简直就是太浪漫了。

戏剧里的语文,是学生喜欢的语文,也是我喜欢的语文。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